面对日渐衰落的蜀汉,姜维是如何防御曹魏的进
公元244年,曹魏将领为了提升个人声望,借名进攻汉中。当时,魏军先锋迅速推进,直逼骆谷,汉中守军不足三万。蜀汉诸将对此深感忧虑,有人主张放弃关隘固守汉、乐二城,等待援军反击。坐镇汉中的王平却持不同意见。他认为若让魏军占据阳平关,将来难以夺回。他部署了战略,成功地将曹爽阻于汉中之外。
王平的防御策略是将兵力充实于各个营寨,以抵御外敌。这种策略使得魏军难以进入蜀地。无论是王平还是其他将领,在镇守汉中时都遵循这一原则。姜维在镇守汉中时期,却决定改变这一防御体系,提出了“敛兵聚谷”的新策略。
姜维的新策略是当敌军来袭时,大军退入汉、乐两城,诱敌深入。这一策略似乎与当年王平对抗曹爽时的策略相似。姜维改变策略的原因是在无奈之下的选择。面对司马昭大举兴兵伐蜀时,汉中迅速失守,很多人认为姜维采用了错误的防御体系。
但实际上,姜维改变策略是出于无奈。当年王平的防御策略成功拖住了曹爽,是因为曹爽只派出了六七万人的军队。而司马昭伐蜀时,征集了四方之兵十八万,分五路进攻蜀汉。在兵力劣势的情况下,姜维选择了“敛兵聚谷”的策略,利用坚壁清野来消耗攻城方的后勤压力,迫使其退兵。
在实际操作中,蜀汉内部出现了叛徒,导致钟会大军直接越过阳平关。尽管如此,姜维仍在剑阁构筑防线,按照既定策略拖垮钟会。最终,钟会因无法攻克剑阁且粮草运送困难而不得不考虑退兵。从这个层面来看,姜维的策略是成功的。
姜维改变汉中的防守策略,是在兵力劣势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。虽然邓艾的背叛加速了蜀汉的灭亡,但即使没有邓艾的背叛,钟会大军也可能因为无法攻克蜀汉的防线而不得不退兵。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蜀汉灭亡的责任归咎于姜维的策略。姜维在防守汉中时表现出的智慧和勇气,值得后人铭记和敬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