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8岁的虞世南为汝南公主写悼文,依然强健有劲
虞世南:初唐的文学巨匠与书法宗师
虞世南(558-638年),一位在初唐时期集文学家、诗人、政治家和书法家多重身份于一身的杰出人物。他字伯施,生于慈溪北乡鸣鹤场,与褚遂良等并称“初唐四大家”。
虞世南的才华与品德,使他深受唐王李世民的赏识。在李世民灭后,虞世南成为秦王府的一名重要谋士,后被封为弘文馆学士,与等共掌文翰,被誉为“十八学士”之一。尽管他外表略显怯懦,甚至有些弱不胜衣,但他的性情刚烈,敢于直言进谏。他被誉为“德行、忠直、博学、文词、书翰”五绝。
虞世南的书法造诣更是名扬四海。他师从七世孙智永和尚,深得“二王”(王羲之、王献之)的真传。他的书法外柔内刚,笔致圆融冲和而又不失遒丽之气。尤其是他的《庙堂碑》,深受唐太宗李世民的赞赏。据说,唐太宗对虞世南的书法情有独钟,经常临摹他的作品。
有一天,唐太宗书写了一个“戬”字,但戈字尚未完成,虞世南进见,便提笔补写了一个“戈”字。两人合写的“戬”字被魏征称赞道:“戈字颇逼真。”虞世南去世后,唐太宗深感痛惜,叹道:“世南死后,无人可以论书。”
除了书法的卓越成就,虞世南还有一篇传世的行书悼文《汝南公主墓志》。这篇悼文是为纪念唐太宗的女儿汝南公主而写,共222字。小公主聪明伶俐,却因母亲去世而哀毁早逝,令唐太宗十分伤心。虞世南书写的悼文,字迹萧散虚和,遒媚不凡。更有一种独特的笔法,被后人称为“戈法”。这篇悼文真迹现藏于上海博物馆,展示了虞世南晚年炉火纯青的书艺。
虞世南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。他在文学和书法领域的卓越成就,使他成为初唐时期无可争议的文化巨匠和书法宗师。他的故事和作品将永远流传于世,为后人所敬仰。他的才华、品德和执着的精神,将永远激励后人不断追求艺术的高度和人生的价值。